武汉一城独大,对湖北是害是福?
文|孙不熟
很早就想写武汉,可能是近乡情怯,迟迟没有下笔,昨天武汉《长江日报》的编辑约我写一个专栏,这才鼓起勇气写了这样一个文章。本文与见报文章不完全一致,有较多调整与修改,不能代表《长江日报》立场,也不一定中立与客观,仅代表我个人观点。
一谈到武汉,很多人会用四个字来概括,那就是“一城独大”。
作为一种现象的描述,这个说法是毫不夸张的。国际上通常用“城市首位度”来衡量这种现象,即一个区域内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在经济总量上的比值。在湖北省范围内,武汉的首位度达到3.2,不仅远超沿海各省的省会城市,在中部六省中也高居榜首,在全国主要省份中,也仅次于成都。
最新数据显示,武汉的GDP占到全省的37%,工业总产值占全省32%,国税收入占全省56.8%。
武汉,的确是“一城独大”,在湖北省内有如一柱擎天,在整个中部六省,也一直是执牛耳者。
那么,“一城独大”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?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,尤其要看这个“大”是怎么来的。
在地理经济学的框架内,武汉之所以发展成为一个大城市,背后有着深刻的地缘规律作为支撑。
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及其第一大支流汉江的交汇地,武汉拥有便利的水运条件与低廉的取水成本;人们逐水而居,武汉又称百湖之市,城市不兴都难;又地处物产丰饶、人口稠密的江汉平原,有利于这座城市吸引大规模人口,平整的陆地也有利于大规模城建;武汉还是中国南北与东西交通干线的枢纽位置,它天然具备一个大城市的硬件基础。
事实上,从古至今,武汉地区也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,尤其晚清、民国直到改革开放之前,武汉更是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,走上经济成就与城市地位的巅峰,成为一个可与北京上海广州比肩的超级都会。
有人常说,武汉之大,是集全省之力建设出来的,这种说法显然是人云亦云的偏见。武汉之大,从源头上讲是万里长江的恩赐,是国家交通干线枢纽地位的成就,而非湖北一个省的力量就能造出来的。
换句话说,武汉的“大”是自然长出来的,不是人工造出来,其“一城独大”,并不是资源错配的产物,而是市场选择的结果。
武汉之大,对湖北省来说,意义非凡。
我们在给城市做规划时,都知道城市的规模与体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,因为规模本身就是优势。没有一定的规模,城市的聚集效应与分工效应就不能达到极致,城市的多样性、创造力与话语权就不能获得。
大城市与小城市的最大区别是什么?不是量的区别,而是质的区别,当一个城市的体量达到一定程度后,其资源配置能力、人才聚集能力、话语权就会呈指数级增长。举个不恰当的例子,宜昌与武汉的区别,不是GDP乘以3,而可能是话语权乘以100。
所以,湖北拥有武汉,不简单意味着拥有一个经济数据上的大城市,更重要的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资源配置中心、一个强有力的话语权——这个东西可以帮助湖北在全国激烈的区域竞赛中,赢得更多的资源、政策与人才。
想像一下,如果没有武汉作为依托,湖北的高校资源、央企资源、铁路资源,在竞争激烈的中部地区不会如此突出。正因为有武汉这个筹码,湖北才显得不那么平庸,而拥有更大的可塑性与想像力。
例如,211大学数量,湖北是7所,湖南与安徽是3所,江西、河南与山西只有1所;再比如央企数量,湖北有武钢、二汽(东风)、烽火科技、葛洲坝四个,不仅位居中部之首,在全国也算名列前茅。
当然不能说这完全是武汉的功劳,但若无武汉,湖北当年在争夺央企资源上不会有如此大的话语权。
也有人会说,东风是从十堰搬过来的,葛洲坝也是从宜昌搬过来的,这是一种典型的虹吸(抽血)效应。但这些企业搬迁到武汉,也不能简单地解读为权力之手在作祟,因为搬到武汉,也有利于这些企业招聘人才、靠近市场、营销推广。老实说,若非武汉,东风当年会否搬迁到广州也未可知。
放眼世界,大城市对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都是顶梁之柱。法国的整体国力早已不复当年之盛,但因为拥有巴黎这个大城市,其在全球时尚产业上仍然具备至高的话语权,无人可撼动。
英国亦如是,其整体国力在发达国家中已至平庸,但其话语权却十分巨大,就因为它拥有伦敦这个全球第二大金融中心,并据此成为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重要一极,就是美国也要忌惮三分。
在一定程度上,武汉之大,是湖北之福。但比之北上广深,武汉又还不够大,这体现在武汉周边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中小城市群。作为一个大城市,武汉的产业与资本的溢出效应还明显不足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汉对全省经济的带动效应。
武汉要真正问鼎中国城市的第一梯队,除了要自身强大, 还需要一个配套的中小城市群作为依托,只要这样,武汉的根基才能更加稳固。否则,武汉只是一个孤芳自赏的孤城。
对武汉来说,过去几年的跨越式发展,是给自己长骨架,未来则更多地需要承担另外一个责任,就是反哺周边城市,带动他们共同繁荣,一起成就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群,与东部沿海城市正面争夺话语权。
正能量汤好像罐得有点多,最后还是说点针砭时弊的话吧:
当前,武汉经济正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,比如钢铁这个支柱产业正在衰落,龙头企业武钢正面临亏损与裁员的困局;城市负债率太高,影响城市发展的后劲;城市规划较差,拥堵情况严重,市容市貌有待提升,这都影响了武汉对人才的吸引力。
武汉人急于复兴“大武汉”荣光的集体情绪,我常常能够感知到。作为一个在广东的湖北人,我希望武汉有个好前程。
|“城市战争”是一个专注于城市PK与城市竞争力的公众号,由华南城市研究会副会长孙不熟创办,欢迎关注|
相关阅读(后台回复数字阅读):
从国务院对城市总规的批复,看中国城市的真实地位(回复83)
盘点中国城市,哪些在崛起、哪些在衰落?(回复75)
江浙沪粤,谁是中国电影第一票仓?(77)
让我们来唱衰一下上海(78)
广州还欠你们一个“高房价”(81)
东莞好像在摘深圳的桃了(83)
新加坡比香港强在哪里?(43)
珠三角是怎么反超长三角的?(24)
广西地理位置那么好,为什么发展不起来?(66)
京沪穗深港、成渝津宁汉,互相怎么看?(14)
34个城市的市府搬迁规律(15)
谁是真正统治北京的人?(27)
大数据告诉你谁是统治上海的人?(33)
北上广深哪个大?晚上开灯比一比(34)
山东GDP那么高为什么还被说穷?(35)
上海房价暴涨的玄机是什么?(82)